学校主页
 首页 | 申报书 | 佐证材料 | 建设规划 | 人才培养 | 师资队伍 | 实验条件 | 教学视频 | 实验实践 | 专业优势 | 教学科研 | 社会服务 
栏目导航
 专业带头人 
 建设目标 
 建设方案 
 成果预测 
 教学基础 
 建设保障 
 申报书全文 
申报书全文
 
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专业建设项目申报书

 

附件1:

                                          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专业建设项目

                                                                 申 报 书

                                    学校名称           山西农业大学(盖章)              

                                     专业代码                     090403                              

                                     专业名称              农业资源与环境                     

                                     负 责 人                  洪坚平                           

                                     填报日期              20161227日                  

                                   申 报 网 址  http://zh.sxau.edu.cn/yszy/index.htm

山西省教育厅高教处 制

二○一七年一月

填 写 说 明

1.申报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申报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基本情况

1.本专业带头人基本情况

姓 名

洪坚平

性 别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是否属本专业专职

年龄

58

定 职 时 间

2000.09

学位学历(从第一学历开始到最高学历学位,包括毕业时间、学校、院系、专业)

学士1978.09—1982.07 山西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土壤与农业化学

硕士1996.09—1999.07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

博士 2002.09—2005.12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与栽培学

工作单位(至院系、所)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联系

方式

0354-6288399

主要研究方向

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环境保护

近三年本人的教学、科研成果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30篇;出版专著(译著等)1部。

目前承担教学科研项目共1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5项。

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0项。

近三年拥有教学科研经费共940万元,年均313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120学时;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共18人次。

目前承担的教学、科研项目(近三年,各限填3项)

序 号

项目类型、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万元)

承担工作

教1

教2

教3

科1

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提高作物对磷利用机理的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2013

2016

76

主持

科2

解磷菌微生物有机肥研究与应用

公益性行业项目

2011

2015

85

主持

科3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

省财政厅

2012

2014

200

主持

最具代表性的获奖教学、科研成果

(近三年,各限填3项)

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时间

获奖名称、等级

署名位次

教1

《土壤污染与防治》(第三版)

2015

第三届全国林(农)类优秀教材二等奖

1

教2

教3

科1

科2

科3

说明:“经费”指包括国家、省里投入经费和学校的配套经费。

艺术类专业可以将创作成果参照科研成果统计计算。

2.师资队伍整体情况

2.1整体情况

教师总数(人)

42

其中:属本专业专职:28(人) 其他:14(人)

本专业教师结构分布

属本专业专职(28人)

其他(14人)

人数

35岁

及以下

36至

50岁

51至

60岁

61岁

及以上

校内

校外

教学型人员

教学科研型人员

28

6

18

4

14

科研型人员

实验室技术人员

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6

2

4

5

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18

4

14

7

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4

2

2

1

助教及其他(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1

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13

4

5

4

10

具有硕士学位人员

15

15

3

具有学士学位或其他学位人员

1

专业生师比(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

13:1

有海外背景教师人数(人)(出国三个月以上,不含港澳台)

21

有行业(企业)背景教师人数(人)

(工作/锻炼三个月以上)

0

其中:外教(人)

0

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人数(人)

0

有其他学校学习背景教师人数(人)

30

2.2专业课程教师一览表

姓 名

性别

年龄

专业技术职务

最高

学位

授学位

单位名称

本科专业名称

是否兼职

樊文华

54

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农业化学

王改玲

45

教授

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

土壤与农业化学

程红艳

49

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洪坚平

58

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农业化学

谢英荷

58

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卜玉山

59

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刘秀珍

60

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王曰鑫

60

教授

学士

河北地质学院

地质普查与勘探

李廷亮

35

副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吕春娟

38

副教授

博士

北京林业大学

水土保持

贾俊香

42

副教授

博士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闫双堆

40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栗 丽

35

副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秦俊梅

42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地规划

马红梅

47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白彦真

37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工业分析

刘奋武

32

副教授

博士

南京农业大学

环境科学

张健

34

副教授

博士

沈阳农业大学

农学

马祥爱

42

副教授

硕士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环境保护

崔旭

38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环境保护

郭锋

39

副教授

本科

山西农业大学

环境科学

郭掌珍

38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大学

环境科学

胡可

39

副教授

硕士

华南农业大学

土壤化学

梁利宝

40

副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能源与环境工程

李维宏

38

副教授

硕士

南开大学

环境经济学

孟会生

39

讲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曹燕篆

32

讲师

博士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许剑敏

36

讲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环境工程

刘子姣

37

讲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环境工程

王云平

53

副教授

学士

太原工业大学

农田水利工程

张吴平

43

教授

博士

中国农业大学

计算数学

郝兴宇

39

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气象

李萍

39

副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气象

杨宏斌

47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天气动力

尹美强

38

副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药用植物

赵娟

39

副教授

博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园艺

张彬

34

副教授

博士

重庆大学

生物技术

温银元

42

副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药用植物

杨珍平

43

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

杜天庆

48

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

陈玮

29

助教

硕士

中国地质大学

测绘工程

崔振洋

59

教授

硕士

武汉大学

工程测量

黄春国

36

讲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

说明:专业课程教师指在本专业近三届学生人才培养周期中的专业课程带课教师,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不含公共基础课。

2.3实验课程教师一览表

姓 名

性别

年龄

专业技术职务

最高

学位

授学位

单位名称

本科专业名称

是否兼职

程红艳

49

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闫双堆

40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贾俊香

42

副教授

博士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郝鲜俊

40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环境保护

孟会生

39

讲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谢英荷

58

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卜玉山

59

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刘秀珍

60

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白彦真

37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工业分析

栗 丽

35

副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王曰鑫

60

教授

学士

河北地质学院

地质普查与勘探

樊文华

54

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土壤与农业化学

崔 旭

38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环境保护

马祥爱

42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环境保护

郭掌珍

38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大学

环境科学

郭锋

39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环境科学

张健

34

副教授

博士

沈阳农业大学

环境科学

张吴平

43

教授

学士

中国农业大学

计算数学

郝兴宇

39

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气象

李萍

39

副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气象

杨宏斌

47

副教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天气动力

尹美强

38

副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药用植物

赵娟

39

副教授

博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园艺

张彬

34

副教授

博士

重庆大学

生物技术

温银元

42

副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药用植物

杨珍平

43

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

杜天庆

48

教授

博士

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

陈玮

29

助教

硕士

中国地质大学

测绘工程

崔振洋

59

教授

硕士

武汉大学

工程测量

黄春国

36

讲师

硕士

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

说明:实验课程教师指在本专业近三届学生人才培养周期中的实验课程带课教师,实验课程包含实习实训。

3.基本办学条件

3.1本专业的主要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名称

专业实验室面积(㎡)

实验室

人员配备

(人)

仪器设备台套数

仪器设备总价值

(万元)

总数

其中单价5千元以上

土壤学实验室

70

李强(1人)

20

4

4

土壤农化分析

实验室

70

张小红(1人)

18

5

5

植物营养学实验室

70

卜玉山(1人)

15

3

3

土壤地理学实验室

40

樊文华(1人)

地质学实验室

105

栗丽(1人)

微生物学实验室

175

郭彦涵(1人)

30

18

10

开放性实验室

280

张渊(1人)

31

16

10

肥料加工与制造

实验室

105

孟会生(1人)

5

2

4

无机物分析前

处理室

35

吴晓敏(1人)

4

2

20

土样研磨室

35

张小红(1人)

6

2

12

样品综合分析室

70

冯两蕊(1人)

25

18

12

等离子体发射

光谱室

35

程红艳(1人)

1

1

145

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室

35

李廷亮(1人)

1

2

70

分光光度仪室

35

刘奋武(1人)

3

2

11

气相色谱室

70

郭掌珍(1人)

7

4

100

原子荧光室

35

闫双堆(1人)

5

2

36

环境监测实验室

70

马祥爱(1人)

12

7

15.2

环境毒理学实验室

70

郭掌珍(1人)

3

2

4.1

环境工程实验室

70

许剑敏(1人)

15

2

8.3

环境化学实验室

70

郭锋(1人)

10

3

8.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前处理室

35

段永红(1人)

3

1

5.1

水样分析室

60

崔旭(1人)

8

4

5.0

大气样品分析室

35

郭锋(1人)

3

1

1.2

流动分析仪室

35

梁利宝(1人)

1

1

56.0

全自动汞分析仪

35

白彦真(1人)

1

1

32.0

离心机室

35

葛元英(1人)

3

3

1.5

药品室

35

葛元英(1人)

4

4

3.2

天平室

35

葛元英(1人)

15

3

5.5

合计

1850

28

249

113

587.2

3.2本专业的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名 称

服务课程名称

服务实验项目数

台套数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

土壤农化分析、环境监测、植物营养学等

8

2

原子吸收(石墨炉)分光光度仪

土壤农化分析、环境监测、植物营养学等

5

4

双道原子荧光光谱仪

土壤农化分析、环境监测、植物营养学等

4

2

超高速冷冻离心机

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环境监测等

2

1

紫外分光光度计

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环境监测等

4

1

半自动消解仪

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环境监测等

3

2

全自动消解仪

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环境监测等

3

2

火焰光度计

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等

2

2

流动分析仪

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植物营养学等

4

1

恒温振荡器

环境工程学、环境化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

4

6

溶解氧仪

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

5

2

液相色谱仪

土壤污染与防治、仪器分析

2

1

COD水质测定仪

环境监测、土壤学

3

1

厌氧培养箱

微生物学

1

1

恒温振荡培养箱

微生物学

3

6

生化培养箱

微生物学

3

3

立式压力蒸汽灭菌锅

微生物学

2

1

填料塔气体吸收装置

微生物学

1

1

完全混合曝气池

微生物学

1

1

电热鼓风干燥箱

土壤农化分析/环境土壤学

3

11

离心机

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土壤学

4

3

3.3近三年专业办学经费

                                                           年度

类别

2014

2015

2016

来源

校方拨款(万元)

9

16

10

其他来源(万元)

121

128

130

生均日常教学经费(元)

3280

3400

3700

其中:生均实习实践经费(元)

2330

2050

2350

生均毕业论文(设计)经费(元)

450

650

700

生均实验教学维持费(元)

500

700

650

教学设备仪器维护费用(万元)

4.5

5.5

4.4

图书资料购买费用(万元)

0.1

0.1

0.5

纵向课题经费(万元)

104

220

95

横向课题经费(万元)

254

127

180

其他来源(万元)

上述数据

中的问题和说

说明:独立学院在“校方拨款”栏目中填写主办方投资和合作方投资,并分别标注,示例50,25/25。

4.学生培养基本情况

4.1近三年学生基本情况

                                      年度

         类别

2014

2015

2016

招生数(人)

118

82

69

在校生数(人)

382

407

365

毕业生数(人)

51

54

111

授予学位数(人)

51

54

111

说明:学生情况包括高考学生、对口升学学生、“专升本”学生等各类本科学生情况。

4.2近三年本专业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报到率、招生录取分数线

年度

2014

2015

2016

第一志愿录取率(%)

33.1

29.3

35.7

报到率(%)

97.5

99

82.1

山西省内招生平均录取分数线

486.8

466.8

464.1

4.3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年度

2014

2015

2016

初次就业率(%)

86.27

83.02

91.3

其中:协议就业率(%)

3.92

13.2

6.0

考研率(%)

39.21

41.5

43.5

说明:初次就业率=就业人数(协议就业+升学+灵活就业)/毕业生总数

二、建设目标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在我国著名土壤学家林成谷先生等老一辈土壤学专家的辛勤努力下于1958年创建的。他的前身为山西农学院农学系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1979年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独立建系,1999年土壤与农业化学系改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也随之改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06年11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被评为山西省品牌专业,2009年6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4年10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入选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016年1月获教育部批准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本专业目前具有专职教师28人,具有副教授,教授职称教师占8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6%。山西省教学名师2人,引进山西省131领军人才工程7人(院士1人、长江学者6人)通过山西省“百人计划”从加拿大引进特聘教授2人。具有校级精品课程4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目前有“旱地土壤肥力与耕地质量提升”、“固体废弃物农业资源化利用及功能肥料研发”、“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监控与污染土壤治理”、“土地退化与生态重建”4个方向的研究教学团队。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办学水平,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结合地方性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将本专业建设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专业。

专业建设总目标: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全国知名复合应用型专业”的总体目标,依托我专业优势及专业基础,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做好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与建设。大力加强各专业师资队伍的调整与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办出优势和特色。大力培养适应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

   1. 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的现状,多数大学省仅有文凭而缺乏技术能力窘况,传统优势专业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矛盾,专业知识应用率低的现状。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的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把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低产田改造知识;具有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知识;具有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知识;具有废弃物农业资源化利用和新型抗旱保水肥料研发知识的4种技能复合应用型人才。

    2.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针对目前专业师资力量、师资结构与其他“985”、“211”院校相近专业的差距,以及专业本身中间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的现状。通过山西省“131工程”、“百人计划”引进高水平海外归国学者等高端领军人才2-3名作为专业带头人,提高专业竞争力;通过海外访学研修,会议交流,合作培养,等多种形式鼓励在职教师深造,夯实专业现有中间骨干力量,同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5年内预计支持10人次赴海外研修,100人次参加会议交流;通过加大科研启动经费、科研配套经费等方式,吸收国内外优秀博士6-8名,实验室人员1-2名作为后备人才库。使得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实现教师梯队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建立起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3.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针对目前职业人才需求,加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现有教学方向优势和特色,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协调结合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方向的前沿交叉知识点和教学新理念,构建新的专业科学课程群(土壤-植物养分循环特征机理课程群,肥料加工与环境监测技能课程群,农业资源化利用与土壤复垦应用课程群),赋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新的内涵;针对当今社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拓展需求和课程建设的多元化需求,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专业选修课选择范围,专业选修课方向设置为土壤资源与可持续农业和土壤生态与环境管理两大方向;针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需求,逐步引入慕课、微课和翻转课程教学,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建设3-5门校级精品课程,打造省级精品课程1-2门(土壤学、地质地貌学),4门双语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微生物学、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将课程设置优化至培养适应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同时要满足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和学生素质培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求。

    4. 教学条件建设目标:

    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建设,结合学科建设,利用山西省教育厅下拨经费(440万元)、学校配套经费(1250万元)、学院自筹经费(140万元)及其他经费新建2000平米农业资源与环境中心实验室。同时利用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150万元),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整合,建设安全、环保、符合国家规范,且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的开放共享实验室。另外通过整合相关的教学和科研优质资源,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10个,与省市政府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10个,为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坚实平台。

三、建设方案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014年根据《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山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获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教高函〔2014〕7号)。学院结合本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制定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三五”期间将继续从以下4方面加大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优化。

    (1)推行“4-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学1-4学期学习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打下扎实的数学、化学、计算机、外语基础以及掌握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同时完成绝大部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地质地貌学、微生物学等。培养学生认知土壤—植物系统基本特征的能力,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鉴别方法,了解土壤形成规律与土壤类型特点,明确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熟悉植物的营养生长特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5-6学期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开展课程包括土壤农化分析、施肥原理与技术、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环境监测。培养学生土壤、植物、肥料分析化验能力,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创业实践技能及科学研究方法;第7学期开设复合应用课程,复合应用课程均为实践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选择1到2项实践课程。课程考核以各自开设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量定。除上述学院开设的专业实践课程,学生也可以校外的一些企业进行实践,比如在国家级企业天脊煤化集团工有限公司、山西阳煤丰喜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山东寿光市现代农业企业等单位强化实践与科研训练,以培养“技能型”、“管理型”和“经营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在第8学期返校进行毕业设计,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兴趣及所学到的知识的不足,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真正使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相一致。

    (2)假期“小学期”实践教学:针对目前学生学习期间,部分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上的矛盾性,学生实践教效果不太好的问题。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将该学期所有课程的实习内容,全部放在考试结束后两周的“小学期”统一进行实习,考试时间较原来适当提前。该措施的实施可进一步突出专业知识综合性实践的效果。

    (3)“小班建设”与“双师型”培养机制“小班建设”是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同一年级不同班级配置不同授课教师,且教师必须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双师型”培养机制是指采用双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创业实践,选拔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校内的课程进行指导。聘请农业企业的一线人员为指导教师,对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4)“导师+自主研学”制:根据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授课教师的科研方向,采用双向选择机制,从大二开始配置学业导师,每个导师指导学生不超过10人。学生在导师科研课题内,配合完成指导教师的部分研究内容,也可以自主设计试验,导师负责全程指导与帮助。

    2.改进课程教学内容

    (1)优化实验实践教学:根据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大实践教学培养环节,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结合和应用。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最新科研内容转化为实验实践教学素材,增加研究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的比例,保持实验内容的先进性,丰富教学内容,使实验内容与科研、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实验教学优势。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背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主的开放创新实验或实践教学活动。

  (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杜绝专业知识满堂灌的模式,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增加学生的自主讨论环节,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实施启发式、研讨性、互动性教学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开展“网络平台”,“翻转课堂”,“加涅九步”,“SOLO”,和“BLOOM”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根据教学资源,将一门课程可以分解为几个不同的主题,然后可以由具有相关科研基础的教师来讲授,同时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4)选择高质量的教材:选择“国家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或者是国外知名大学相关专业的一些外文教材,以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其内容能够代表本课程的最新发展。

    (5)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符合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开设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农业气象学、植物生理学、地质地貌学、土壤学、微生物学和植物营养学,让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系统性掌握“地质—土壤—微生物—植物营养—植物生理—气候”整个生物小循环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规律和特征。专业必修课课包括施肥原理与技术、土壤地理学、土壤农化分析、植物营养诊断、环境监测,培养本专业学生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常见的土壤、植物养分丰缺化验能力,水、土、气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能力。总体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合理,且所有课程均配有实践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得当。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1)加强队伍业务深造和教学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强势学科的联系,建立稳固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师资培训基地。创造条件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开阔学术视野,追踪学术研究前沿。全力推进师资队伍一流化。加强应用型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强化应用型专业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需有相关实践工作背景的要求。

    (2)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岗位津贴调控和职称评聘等手段,充分考虑实验教师在教学工作量超额、教学竞赛获奖、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贡献,通过实施上岗培训、教学评比、青年教师导师制、学术小组制、青年成长科研基金、青年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等多种途径,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加快青年教师发展。提高教师从事理论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加强理论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联系,给实验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结合平台,有效地提高了队伍的学术水平。同时采取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精神鼓励等有效措施,鼓励已退离休的老教授、老专家老有所为,以传、帮、带的形式指导培养帮助青年教师发展为中坚力量。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扩大学院产学研合作规模。通过承担和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或研发项目,提高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开展“千名教师走进百家企业”活动,发动教师走进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教师到生产一线参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发现一些新课题,在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探讨中,确立研究方向及项目,开展应用型研究,为我校科学研究的开展找到立足点。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经验,真正培养一批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队伍。

  (4)以学科建设的需求为导向,实行有区别、分层次的人才引进政策:坚持特殊人才特别引进、重点岗位重点引进、学科亟需成建制引进,严格限制可替代性一般人才的引进。山西省“三晋学者”、院士为第一层次,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为第二层次,各层次百人计划为第三层次,有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并可作为方向带头人且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授或研究员为第四层次(理科需有三年以上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高水平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后)(时间不少于2年)创新性青年拔尖人才为第五层次,“985”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毕业的优秀博士、紧缺急需专业毕业的博士及、其他学校需要的博士为第六层次的人才层次体系。

  (5)教学团队的建设: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相近课程教师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全面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新秀、教学标兵、教学名师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1)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整合,配置更完善的设施,为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坚实平台。建设安全、环保、符合国家规范,人性化设计,且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的开放共享实践基地。

(2)科研优势转化实践优势:鼓励教师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一些基础性工作与学生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作为开放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素材。在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过程中,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核心目标。

(3)巧用企业社会导师: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共享,聘请知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完善社会师资的聘用、管理和考核,用好社会各种人才资源。

(4)共建实践教学平台:结合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以学校的教学资源为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与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省市政府共建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搭建了室内基本实验技术培训、校内模拟实验实训和校外生产与研发技术实习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共享平台。

(5)整合和优化实践课程内容:建立了分层次、模块化、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认真把握“学、思、行”,创新“3个模块、5个层次、1个贯穿、1个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3个模块”,一是基础模块(基本技能实验),二是专业实训模块(综合性实验),三是生产与研发实践模块(研究创新设计性实验);“5个层次”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训、生产实习与研发创新;“1个贯穿”是指实习贯穿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的全过程;“1个特色”是指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卓越复合应用型人才。

(6)立足山西,服务山西: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低产田改造、耕地质量提升的能力,培养学生矿区土地复垦、生态环境改良、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农田环境污染治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废弃物农业资源化利用及新型肥料研发和推广的能力。拓宽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途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习、就业平台,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夯实基础。

四、进度安排

20175—20185  完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实现“小班建设”,假期“小学期”实践教学和“导师+自主研学”制。加强师资队伍业务深造和教学交流,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成长,派出2-3名教师到国内外同类院校访学交流,20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引进国内外优秀博士2-3名,实验室人员1-2名。

20186—20195  实施“4-2-1-1”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培养和利用机制,构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以传、帮、带的形式指导培养帮助青年教师发展为中坚力量,构建2-3支具教学科研团队,派出2-3名教师到国内外同类院校访学交流,20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引进国内外优秀博士2-3名,建设校级1-2门精品课程。

20196—20205  全面优化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获批教改项目2-3项。整合和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搭建了室内基本实验技术培训、校内模拟实验实训和校外生产与研发技术实习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新签约实践实习基地5-10个。派出2-3名教师到国内外同类院校访学交流,20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建设校级1-2门精品课程。

20206—20215  全面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4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同时引进特聘教授或长江学者2-3人,知名企业导师2-3人,夯实教学科研团队。建立相应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派出2-3名教师到国内外同类院校访学交流,20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打造省级品牌课程1-2门。

2021年6月—2022年5月 派出20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新签约实践实习基地5-10个。总结专业专设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撰写总结报告,进行项目验收。

五、预期成果(含主要成果和特色)

   1.主要成果

(1)形成特色鲜明的卓越农林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4-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低产田改造知识;具有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知识;具有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知识;具有废弃物农业资源化利用和新型抗旱保水肥料研发知识的4种技能复合应用型人才。

(2)建立卓越农林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群3个,“土壤资源”与“可持续农业和土壤生态与环境管理”2大专业选修课方向,建设3-5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双语课程,打造省级精品课程1-2门,获批教改项目2-3项,发表教改论文5-10篇,并形成相应的教学团队和教学管理队伍,建立相应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搭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构建完善的“3-5-1-1”实践教学体系,新建2000m2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中心实验室,新签约产学研结合或企事业校外实习基地10-20个。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兴趣,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技能,除50%毕业生考研深造外,35%进入研究所、肥料企业、环境评估所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15%毕业生自主创业。

(4)建立起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高水平海外归国学者等高端领军人才2-3名,国内外优秀博士6-8名,知名企业导师2-3人,实验室人员1-2名,现有师资教学团队逐步实现博士化、教授化。同时累积选派10人次赴海外访学研修,支持100人次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交流。

  2.特色

(1)推行“4-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理论知识的转化率,增强毕业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突出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2)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三位一体”教学平台,创建“3个模块、5个层次、1个贯穿、1个特色”的实践内容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六、学校支持与保障

    1.组织保障

    作为山西农业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该专业建设,将从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校教务处为确保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整体性、科学性、规范性,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学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监控体系,资源与环境学院将从人才引进与培养、教学条件改善、教学管理与规范等方面着手,加强该专业建设,确保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基础保障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我校传统优势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山西省品牌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专业,同时具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基础教学科研设施完善。目前已与20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关系,创建了农业资源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同时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具有稳定的科研教学团队,学生的招生和就业率位于学校同类专业前列。 

  3. 人员保障

  学校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给予全力支持,集中优势力量做好优势专业建设,尤其加大对优势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

   4. 经费保障

   学校为优势专业特色建设按照1:1的比例提供配套经费,保障到位的优势专业建设经费全部按照经费预算方案科学、合理使用。

 

七、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

(含配套经费)

金额(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1

教学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

15.0

创新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一些模型、标本以及小型仪器购置

2

实践教学活动差旅费

15.0

相关专业农林院校和企业的考察费;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竞赛活动、实习活动差旅费。

3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0.0

5年,每年4项,每项资助5000

4

青年教师培养费

10.0

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的产生的项目费用

5

教学材料费

10.0

实验教学过程一些损耗性试剂、玻璃器材购置费;相关教学资料的购置费。

合计

60.0

经费自筹项目的经费来源

校企合作、社会服务

八、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意见

 

    该项目围绕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推行“4-2-1-1”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小班建设”、“导师+自主研学”制,搭建“室内—校内—校外”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共享平台,构建“3个模块、5个层次、1个贯穿、1个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同时专业建设目标明确,基础条件保障措施得力,经费到位。

     提请申报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专业建设项目。

 

                                                                          (盖章) 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九、学校审核、推荐意见

 

  

  同意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审核意见。经审核,该专业提供的材料真实可靠,特此推荐该专业参评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专业建设项目。

  

 

                  (盖章) 学校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十、省评审专家意见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版权所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优势专业 地址:山西省太谷县
邮政编码:030801 Email:info@sxau.edu.cn (晋)ICP备05000473号
Copyright© 2017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