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队伍业务深造和教学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强势学科的联系,建立稳固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师资培训基地。创造条件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开阔学术视野,追踪学术研究前沿。全力推进师资队伍一流化。加强应用型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强化应用型专业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需有相关实践工作背景的要求。
(2)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岗位津贴调控和职称评聘等手段,充分考虑实验教师在教学工作量超额、教学竞赛获奖、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贡献,通过实施上岗培训、教学评比、青年教师导师制、学术小组制、青年成长科研基金、青年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等多种途径,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加快青年教师发展。提高教师从事理论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加强理论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联系,给实验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结合平台,有效地提高了队伍的学术水平。同时采取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精神鼓励等有效措施,鼓励已退离休的老教授、老专家老有所为,以传、帮、带的形式指导培养帮助青年教师发展为中坚力量。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扩大学院产学研合作规模。通过承担和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或研发项目,提高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开展“千名教师走进百家企业”活动,发动教师走进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教师到生产一线参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发现一些新课题,在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探讨中,确立研究方向及项目,开展应用型研究,为我校科学研究的开展找到立足点。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经验,真正培养一批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队伍。
(4)以学科建设的需求为导向,实行有区别、分层次的人才引进政策:坚持特殊人才特别引进、重点岗位重点引进、学科亟需成建制引进,严格限制可替代性一般人才的引进。山西省“三晋学者”、院士为第一层次,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为第二层次,各层次百人计划为第三层次,有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并可作为方向带头人且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授或研究员为第四层次(理科需有三年以上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高水平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后)(时间不少于2年)创新性青年拔尖人才为第五层次,“985”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毕业的优秀博士、紧缺急需专业毕业的博士及、其他学校需要的博士为第六层次的人才层次体系。
(5)教学团队的建设: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相近课程教师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全面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新秀、教学标兵、教学名师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