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平台建设,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浓厚的创新氛围和现代的实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重点更新或补充学生受益面广、投资效益高的实验仪器,同时不断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面向学科群服务,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实验室体系。
二、建设目标
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和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平台,从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内容更新、教学队伍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办学规模测算等方面考虑,平台建设规划如下:
1.在即将新建的2000m2的资环楼,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室建设,购置新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优化实验室布局,建立完善的土壤肥料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器材满足全院本科生要求,做到人人都有操作的机会。提高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发挥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的辐射作用。
2.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开出率达100%,新增加本科生的实验项目25项,综合性实验10项,创新性实验15项。全面提高本科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对科学试验的兴趣,激发学生将理论课和实践相结合的自觉性,以实验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再上新台阶。
3.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逐步扩大实验室的开放范围,学生可以通过中心网站实现大型仪器设备预约,经学生所在学院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批准后,经过仪器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实现对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利用,因材施教,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实验平台。
三、建设内容
1.构建专业技能实验平台
以国家级教学示范示范中心要求为出发点,构建3个模块实验,一是基础模块(基本技能实验):包括土壤学基础实验等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二是专业实训模块(综合性实验),包括农业固体废弃物肥料化的利用等专业实验和实训试验,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术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生产与研发实践模块(研究创新设计性实验),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价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2.硬件建设
添置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和有关实验室改造,常规仪器按照每2人/台配置,中型仪器按照每4人/台配置,大型仪器按照每实验组一台配置。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充实现代实验技术,拓展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改进、计量和标定工作,努力提高实验仪器的利用率和完好率,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软件建设
建立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工作网站,并且开发手机同步实验选课APP客户端。实现实验大纲、实验项目、实验环境、创新实验体系、教学课件视频上网,积累了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APP,方便快捷,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方式获取中心的授课信息及实验安排,实验教、学、评适时交互,更加方便了学生自主预习、选课以及课程预约。提高了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保障措施
1.资金保障。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时到位并合理使用是该平台建设的有力保证,建设资金保证专款专用,确保学科建设顺利进行。
2.制度保障。规范的各级管理制度包括物资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职责制度、实验室工作制度及规范等,是土壤肥料教学实验平台建立和顺利运行的有力保证。
3.现有条件保障。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实验教学中心和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平台,目前面向全校全校农学、动科、园艺、林学、资环、食品、农工7个学院的20个本科专业提供实验课程,具有丰富的管理运行经验和基础研究条件,并且通过引进、调整、补充和培养等多个渠道,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学识造诣高的高素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