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专题活动
党的十八大精神辅导报告 (石扬令 ) 时间:2012-12-27



党的十八大精神辅导报告

石扬令

同学们: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胜利闭幕。

大会批准了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1月15日召开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和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和中纪委领导机构。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今天,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想从三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解读,与大家交流,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第一部分:党的十八大会议亮点纷呈

党的十八大,是一次高举旗帜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大会筹备与召开过程中,始终呈现着民主、开放、自信、朴实、和谐等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开放的十八大

十八大的开放,主要体现为三个“多”:

一是参与报道大会的记者多十八大代表和特约代表共有2300多名,而参与报道大会的中外记者人数超过了2700人,其中外国记者和港澳台记者1700多人。参与报道大会的记者人数超过代表人数,境外记者人数超过境内记者人数。

两个“超过”,既体现着中国共产党让“中国声音”逐步在世界响亮起来的坚定步伐,也表明了世界对中国更加关注,表明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二是向媒体开放的分组讨论多。党的十八大开幕以来,34个代表团的分组讨论陆续向媒体开放。所有持有大会采访证件的境内外记者都可以旁听。不仅如此,向媒体开放的代表团,还在讨论结束后留出一定时间供记者提问。

从十六大向媒体开放15个代表团、允许记者旁听,到十七大、十八大开放34个代表团,并让记者现场提问,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开放和透明。

三是集中举办的记者招待会多。从时间上看,从11月9日到12日,十八大新闻中心每天举办一场记者招待会和一场集体采访,13日还举办了两场网络访谈活动,接受采访的密度非常之大;从内容上看,记者招待会、集体采访和网络访谈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党建以及民生领域等方方面面,所涉内容的范围非常之广;从形式上看,既有面对面的直接采访,又有更加方便和快捷的网络访谈,所采取的形式非常灵活;从接受采访人员的角度来看,不仅有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而且有奋斗在生产一线的基层代表,甚至还有在某个领域有杰出成就的非十八大代表。

采访活动时间之密集、内容之广泛、形式之多样、接受采访人员范围之广,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的十八大、自由的十八大、人民的十八大,让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开放源于自信,透明来自坦诚。十年来,我们党顽强拼搏、努力奋斗,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我们承认,当今的中国,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一点,我们不但没有回避过,而且是逢会必讲,每次都讲得非常透彻、非常坦诚。但是,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更是不容抹煞的。正因如此,我们党才能有如此自信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我们要让世界人民看到我们的成就,我们要让所有谣言和诋毁,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二、自信的十八大

开放和自信是互为因果的。因为更加自信,所以更加开放;反过来,因为开放了,也让我们面对世界媒体的聚焦,更加自信,从而能够平实、客观、准确地传递执政党的理念。

从媒体报道、代表发言、领导讲话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我们党的自信,但最大的自信,还是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的“三个自信”。

他说“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是胡锦涛同志向全党提出的新的政治要求,成为媒体和代表们讨论的热点,也让世界感受到了这种“中国模式”的自信。

坚定道路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已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已经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央。

坚定理论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在实践中日趋丰富成熟,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们改革攻坚、发展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定制度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正在成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进步的强有力保障。

这种自信,是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绝不意味着妄自尊大。

党的十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的一个新起点,也是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前进的一个新起点。只要我们增强自信,同时保持自省,我们就一定能在世界发展大潮中站得更稳、走得更好。

三、民主的十八大

十八大的民主,体现在代表的产生、报告的形成、领导集体的选举等各个方面。

一是代表的来源更民主。十八大代表选举涵盖经济、科技、国防、政法、教育、宣传、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既有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又有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员;既有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和军人,又有基层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还有来自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员,充分体现了代表的广泛性。特别是生产和基层第一线党员692名,占30.5%,比十七大提高了2.1个百分点,比十四大时高出近10个百分点。

增强代表的平民、亲民、近民色彩,有利于实现更加广泛的利益表达,有利于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二是报告的形成更民主。十八大报告起草组,由习近平同志担任组长,抽调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组成,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为起草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央组织了46家单位就15个重点课题进行调研,形成57份调研报告。报告起草组组成7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区市进行专题调研。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就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参加研讨班的同志就这些重大问题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报告稿形成后,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征求意见人数共4511人。胡锦涛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7次座谈会,直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绝大多数意见都得到了采纳。

11月4日,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党的十八大报告稿,决定正式提交党的十八大审议。

三是领导的产生更民主。党中央高度重视十八届“两委”人事准备工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从2011年7月到2012年6月,中央先后派出59个考察组,分赴31个省区市和130个中央国家机关、中央金融机构、在京中央企业进行考察;中央军委派出9个考察组分赴全军和武警部队各大单位进行考察。据统计,考察组在31个省区市发放民意调查表2.9万多张,在4万2千8百余人的范围内进行民主推荐,先后同2万7千5百余人进行个别谈话。综合考察情况后,按照一定差额比例,最终确定727名“两委”人选考察对象。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召开11次会议,专题听取各考察组汇报。2012年10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统筹考虑,综合研究,从遴选对象中建议提名532名“两委”候选人预备人选,提交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

大会期间,各代表团以差额选举方式对“两委”人选进行预选。提名十八届中央委员候选人224名,差额数19名,应选205名,差额比例为9.3%(十七届是8.3%)。提名候补中央委员候选人190名,差额数19名,应选171名,差额比例为11.1%。提名中央纪委委员候选人141名,差额数11名,应选130名,差额比例为8.5%。

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值得信赖、充满活力的中央领导集体,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中坚力量。

四、文风朴实的十八大

纵观十八大报告,语言朴实、论述精辟、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观点深刻,是党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的系统总结和全面部署,是全党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成功典范。

报告说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短话”,说“实话”不说官话,说“新话”不说套话,比如: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比如,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比如,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比如,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比如: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等。

这种朴实的文风给党代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听取老百姓心声,不停地向前迈步,完善党的理论思路和作风建设。

同时,在举世瞩目的十八大开幕式上,胡锦涛一改过去党代会通读报告全文的做法,不念报告全文,只集中讲要点,既是我党“务实”、“高效”自信心的展示和彰显,同时也为全党转变会风、文风、作风,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在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唠家常”式的话语,约1520字,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一连串排比式的“更”字句,将“我们的人民”的种种诉求囊括其中,非常直观地阐述清了“幸福中国”、“美丽中国”的内涵,一下就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如此简洁、平和、深刻、真实又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话语,体现了我们党理解世界、领导国家的能力,是我们党团结社会、动员群众的一大助力,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的“短、新、实”文风的生动体现。

五、幸福的十八大

民众的幸福感,是衡量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多谋民生之举,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句句温暖人心的表述,让人倍感振奋、深感幸福。

这种幸福,不只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才能感受到,在过去的岁月中,这种幸福感无处不在:

在社会发展中,我们能时时感受到这种幸福。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特别是最近十年,面对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南方冰冻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和世所罕见的矛盾问题,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相信,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能感受到,唯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民生保障才能得到更好地落实。

在实现生活中我们也能时时感受到这种幸福。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之后,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和困难,始终把改善民生工作放在首位,十年来,农民不交税了,义务教育免费了,公务员涨工资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也有基本医疗保障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已经形成……这一系列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不断出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百姓,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喜悦,感受到幸福美好的生活。

有这种“幸福感”做基础,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的重视和关注下,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人民群众也一定会越来越幸福,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崭新蓝图,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成熟的十八大

十八大的成熟,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过程中进一步走向成熟,实现了又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权力平稳交接,权力交接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十八大实现党的领导集体圆满平稳交接,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同时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从邓小平时代开启结束领导人任职终身制以来,已经历了三次权力交接。领导人的任期更加规律化,权力交接的形式更为彻底,显示出中国领导层的代际更替,正从惯例向制度化前进。这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和平与发展,这是全世界永远必须面对的课题。面对形形色色的动荡风险时,和平与发展又时常显得分外脆弱。特别是换届年,常常会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矛盾的引爆点,选举常常会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撕裂社会的工具。

2012年已经和将要完成领导人换届的国家和地区总数接近60个,其中囊括了美国、俄罗斯、法国等世界性政治经济大国,韩国这样跻身世界十大工业国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以及中国台湾、埃及、伊朗、委内瑞拉、也门、墨西哥、塞拉利昂等热点国家和地区,年内进行换届变动的国家和地区占世界人口的53%、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以上。如若管理不善,处置不当,后果将不堪设想。

党的十八大闭幕,给“2012世界超级换届年”写下了一个圆满句号。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执政党平稳交班,对于防止这个“超级换届年”沦为世界性的超级动乱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从长远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逐渐成熟,领导的平衡交接,不仅对中国制度、政策取向的连续性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大利好;也为苦于不确定风险上升的世界经济,创造了一大利好。

第二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内涵丰富

在党的十八大开幕式上,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主题鲜明深刻,内容博大精深,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四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梳理,与大家交流一下十八大报告中的理论创新和突出亮点。

一、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新的历史定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并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知道,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阐述,并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写入了党章。但是,我们并没有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央认为还不太成熟。这次认为成熟了,我们就写进了党的指导思想。

因此可以这样讲,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我们又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话讲就是“形成和坚持了科学发展观”。

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用四个“更加自觉”重申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内涵阐述的基础上,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四句话,用三个“勇无止境”、“三个勇于”对我们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胡锦涛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和历史贡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对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阐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准确概括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主要贡献,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内在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出了新拓展

刚才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样,总体布局就由“四位一体”拓展成为“五位一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日益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从而使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急需完成的四项任务: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这一字之改,但却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把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图景更具体、更生动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也把我们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给展现了出来。

我们知道,“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小康社会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发展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经过10年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成就,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两个翻番”,使小康社会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切近,同时标准也更严、要求也更高。

报告强调,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必须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并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明确了各个领域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是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也是对自身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五、对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这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报告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和“七项重点任务”,即: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七项重点任务”,即: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

学习十八大报告第五部分,特别引人注意的有三点:

一是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将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出,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是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特别是提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等,对于保证党和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是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从而把社会主义法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贯穿在整个报告之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概括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等。

这一部分的一个鲜明亮点,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概括。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先后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社会上和学术界一直有一种看法,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并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过多种概括。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吸收全国各方面意见,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按照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的解读,这个概括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概括,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对创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作出了新表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标题,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用较大篇幅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重大任务。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两个提高”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同步”的要求。十七大“两个提高”是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八大“两个同步”是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两个同步、两个提高”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明了方向。

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用“四个加快”,表明了我们党创新社会管理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即: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并对“四个加快”作出了全面的安排。

特别是在以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同时,又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彰显出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八、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

在报告的第十二部分,对今后一个阶段党的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表明我们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

一是把党的纯洁性纳入党的建设的主线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十八大报告提出“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这就把纯洁性建设纳入到了党的建设的主线中来,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了更坚实的保证。

二是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曾提出学习型政党,但服务型、创新型政党是首次提出,并且将其与学习型政党并列起来,对于加强执政党建设,实现执政方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三是提出要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过去我们讲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党执掌政权、领导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能力。这次针对党的自身建设明确提出这四种能力,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自身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提高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

第三部分:十八大党章修改意义重大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是党的政治主张和集体意志的集中体现。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及其事业的发展,党章不断修正完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忠实地反映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探索和实践,而且全面体现了党的理论的发展状况和党的成熟程度。那么,现行党章,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进行修改和完善的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党章修改的历史和特点。

一、党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我们党在1921年召开了一大,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一大提出并制定了党纲,没有来得及制定党章。我们的第一部党章是党的二大制定的。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二大以后的历次代表大会,均对党章作出过不同程度的修改。

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党章经历了16次修改,产生过17部文本。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的七大、八大和十二大对党章的修改,这三次修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所做的决策,意义非常重大。

1945年在延安举行的党的七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前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刘少奇在会上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毛泽东思想”首次被写进党章。这是党章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七大党章还首次写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对保证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956年举行的八大,是中共在执政后第一次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新党章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工作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