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资源环境学院赴昔阳县社会实践队感悟分享(一) 时间:2024-07-18

通讯员:王裕涵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提到: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作为资源环境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一员,我参与资源环境学院赴昔阳县社会实践队中,于六月三十日走进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走访科技小院,参观国家级特色小镇,深入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感受“农业学大寨”的时代号召,见证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沧桑巨变。

走进昔阳,我们首先到访了大寨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在董琦教授的带领下走进这所“种在中学里的大学”,探访大寨农学院的发展历史,深入学习大寨人民“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走进现代化农业基地,看新兴品种长势喜人,品种植成果滋味浓郁,走入农作物实验室,见证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每一个瞬间都见证了无数农科人躬耕祖国大地的决心和毅力,展现出了农科人的新时代担当和使命。

走进大寨村党群服务中心,亲身参与体验基层乡村治理新模式,在明亮整洁的服务中心感受基层党建工作的严谨性,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感受服务群众、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前沿阵地;步入大寨村,走访当地村民,通过调查问卷对村庄人口、用地规模、乡村经济、产业发展状况、设施状况、高标准基本农田等展开全方位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作为一名资环青年,我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以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用心用情,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社区村落,将社会观察、感悟思考、调查研究等成果收获转化为当地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和举措。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通讯员:王琳

盛夏的七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本年度学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我们去到的是昔阳大寨,在感受其浓郁的历史文化沿革的同时,我也对当地乡村振兴实践历程产生了一定思考。

俗话说,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首先就要了解他的文化。“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口号被人们广泛知晓,过去,这里穷山恶水,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在陈永贵、郭凤莲等人的领导下,大寨人决心改变山村现状,从1953年起,治山治水,修建梯田,实现了粮食稳产高产。1963年,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山流、地冲、房倒、窑塌,10年心血付诸东流。但是大寨人没有被困难吓倒,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自力更生,战天斗地,艰苦奋斗,重建家园,改变了贫穷面貌,实现了共同富裕,受到了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使大寨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大巴车在进入昔阳转过一个弯后,巨幅“农业学大寨”红色标语墙映入眼帘,大寨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们乘坐的车辆没有马上进入村里,而是一直向虎头山方向上开去。下车之后,我们随着讲解人员的步伐,向着山上出发,在“虎头山”标志处听讲解人员介绍大寨的历史,遭遇洪灾,“铁姑娘”担水蓄水池等的故事。

向前不远处就是由郭沫若题写名字的“大寨展览馆”。据介绍,大寨展览馆新馆是郭凤莲在1990年代重新当选全国人大常委后修建的。展览馆是一处“回”字型的院落,进入院落后,院中央耸立着陈永贵的半身塑像,塑像中的陈永贵依然是头戴毛巾、身着中式衣褂的农民打扮,微笑着注视前方。院落中栽种着柏树,其中一株由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手植。院子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宁静而肃穆。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领悟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内涵,更加坚定了我信仰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将大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