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乘风破浪,成功上岸
相约资环,共同筑梦
资环青年,大有可为
一、学院简介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可追溯到1958年山西农学院农学系始建的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1979年,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独立建系。1999年,土壤与农业化学系更名为资源环境科学系。2000年,资源环境科学系更名为资源环境学院。2020年,山西农业大学与省农科院合署改革后,山西农大资环学院与省农科院环资所深度融合成立新的资源环境学院。作为新的山西农业大学“院办校”改革的二级法人试点单位,资环学院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发展动能。
学院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流动站,院士工作站。学院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环境科学(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科学(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土地整治工程5个本科专业。目前学院拥有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教育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了学院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多领域耦合大学院大专业发展新格局。
2020年学院聘请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徐明岗研究员担任学科发展的首席专家,现有在编教职工164人,其中教授12人、研究员10人、副教授36人,副研究员2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82人。学院现有建筑面积7000m2的太谷校区教学科研大楼和建筑面积4500m2的太原龙城校区科研创新大楼,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退化土壤改良与新型肥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十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二、学科特色
1. 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
学科立足地域特色,形成了土壤学与矿区土壤复垦、植物营养与旱地养分调控、农业环境保护与废弃物资源化、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 4 个长期稳定的学科方向。紧紧围绕山西省土壤干旱贫瘠、采煤耕地破坏、肥料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在矿区土壤退化与生态重建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在新型肥料研发与养分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土地资源空间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明显优势。
2.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土地资源管理方向)
学科结合山西省情及我校实际,围绕国家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及山西全域土地整治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具备土地资源管理成套知识体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学科建设以来,在赵景奎、白中科、孙泰森、师学义等负责人的不断努力下,聚焦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科逐渐在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领域形成明显的区域特色。
3.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方向)
专业学位立足山西,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理论和应用研究并举,科研和教学统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相结合,解决农业生产上迫切问题,主要为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相关行政部门、行业与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养了精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
三、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造性思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要求硕士研究生能够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必要的实验技能,具有从事基本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博士研究生具有较高的业务素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能力,在本学科或相近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四、导师团队简介
龙城校区:
1. 绿肥团队
团队负责人:程永钢
团队成员:郑普山 孙崇凤
团队共有成员11名,其中研究员及教授1名,副研究员及副教授8名,助理研究员及讲师2名。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肥产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主要涉及“绿肥+”玉米、谷子、果品、蔬菜等产业的产品研发;绿肥资源、绿肥根瘤菌的收集与推广研究;绿肥在盐碱地改良、生土改良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工作。
团队近五年培养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2名;承担国家级、省级等各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研发设备3台(套),获批地方标准4项,2020年山西省主推技术1项。累计服务县域10余个,服务企业、农业合作社等20余家,培训农户、农技人员等千余人。
2. 旱区耕地质量培育团队
团队负责人:周怀平
团队成员:解文艳、杨振兴、刘志平等
团队现有在职在编人员4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1人。团队以培育高质量旱作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为宗旨,长期从事旱区耕地质量培育理论和技术集成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耕地质量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土壤肥力演变特征和定向培育研究、旱作农田水肥协调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秸秆和畜禽粪污等资源调查及利用研究、施肥等耕作措施对农田环境质量影响研究等。
五年来,本团队成员先后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校(院)级等各类项目12项,到账研究经费460多万元,其中结题验收课题8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制定山西省地方标准6项,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参加的“北方旱地农田抗旱适水种植技术及应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团队负责的“褐土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技术研究”获2016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寿阳长期试验研究基地获得科技部“山西寿阳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察研究站”批准,为团队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合作研究和交流平台。
3.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大气沉降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李丽君
团队成员:刘平 霍晓兰
本团队针对山西省煤尘污染现状不明展开研究,明确了煤尘沉降量和沉降规律,摸清了煤尘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质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影响的变化趋势。另外,鉴于大气活性氮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影响,研究了山西省某些区域大气活性氮素污染水平、不同组分的比例和氮素沉降总量,揭示了各种活性氮的年际变化规律,为农田养分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2010至现在,相关研究仍在继续。
2016以来,项目组主持山西省财政厅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省留办1项,省人社厅项目1项,人力资源部1项;承担“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山西省重点监测点及及“全国第二次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工作;颁布标准2项,通过复审2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相关论文23 篇。
4.农田养分精准管理团队
团队负责人:王宏庭
团队成员:于志勇、赵萍萍
团队现有在职在编人员3人,其中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2名。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山西农田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评价、主要粮食作物的肥料养分精准管理的“4R”(Right Source, Right rate, Right time and Right placement)策略、平衡施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自2016年以来,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肥料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开展针对山西冬小麦、夏玉米、马铃薯三种粮食作物的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研究,分别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临汾市襄汾县、尧都区、忻州市五台县、吕梁市岚县、朔州市应县、怀仁县、大同市浑源县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5年共完成田间小区试验143个,采集植株样品5148个,土壤样品10674个,取得大量有价值的基础数据。研究结果明确了山西省冬小麦、夏玉米、马铃薯三种粮食作物的土壤基础养分供应和养分吸收利用特征、施肥产量反应、农学效率;评估了“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在山西省冬小麦、夏玉米、马铃薯三种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并为施肥模型的建立、验证和优化提供了参数;提出协调农学、经济和环境效应的山西省冬小麦、夏玉米、马铃薯三种作物的氮、磷、钾肥施用限量标准草案,为山西省冬小麦、夏玉米、马铃薯三种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提供限量标准,为集约化农区化肥氮磷减施20%下持续增产,肥料氮磷利用率提高10百分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科研产出:完成2项山西省地方标准《旱地马铃薯农机农艺配套栽培技术规程》(2020-280)、《马铃薯限量施肥技术规程》(2020-301)(待发布),发表科技论文6篇,培养毕业研究生2名。
5. 植物营养与土壤环境调控课题组
团队负责人:焦晓燕
团队成员:王劲松,王立革,董二伟,武爱莲,王媛,刘秋霞,韩雄,郭珺
课题负责人为焦晓燕,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岗位专家,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课题组2019年获得山西省农林水系统“五一巾帼岗位”和“十佳女子班组”。近五年来团队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山西省重点研发重点项目等项目的资助下,围绕高粱、谷子等作物养分及园艺作物(设施蔬菜)进行养分高效利用途径与模式研究,探索作物根际环境对养分胁迫的响应及根际养分转化的微生物学机制,明确补碳调控土壤环境与养分利用协同关系,建立基于提质增效的肥料减量施用技术。
近五年来课题组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中2项为第二单位),山西省专利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50篇,其中在STOTEN、SBB、JSS、Plant Growth Regul.等 SCI 收录论文6篇,1A收录论文10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制定山西省地方标准1项,培养研究生15名。课题组目前在研项目有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岗位专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2项、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2项、山西省成果转化项目1项,校(院级)项目7项等。
6. 作物施肥与环境质量检测
团队负责人:程滨
团队成员:赵瑞芬、滑小赞、王森
本团队主要从事作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与农产品质量检测。自2017年以来承担相关项目8项,成果评价1项,申报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发表论文10余篇。检测室先后承担了全省11市“耕地质量调查监测”项目、企业及高校科研项目中土壤和农产品样品检测任务,为所创收850万余元。
太谷校区:
1. 土壤环境质量与旱地土壤水肥管理团队
团队负责人:谢英荷
团队成员包括:谢英荷、马红梅、曹寒冰、贾俊香、白彦真
在教学方面,近5年省级精品课程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院级教改项目1项,指导大学生大赛获国家奖项3项(2019年互联网大赛铜奖、2021年互联网大赛银奖、2021年全国首届农资大赛银奖),互联网大赛省级金奖,校级绿荣杯三等奖,参编教材2部。
在科研方面,近5年获批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校级2项,山西省科技厅山区人才和特派员服务项目15项,横向课题2项;发表研究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2篇,一级论文14篇, EI2篇,1B级2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制定山西省地方技术规程2项。
在社会服务方面,先后在山西偏关、神池、太谷、临汾、洪洞、翼城、长治、寿阳、应县、太谷等地开展农户施肥调研、果菜、小麦科学施肥、减肥减药无人机肥药喷施技术等培训30余次,培训农民和技术员1500人次。
2. 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科研团队
团队负责人:毕如田
团队成员包括:吕春娟 徐占军 朱洪芬 梁建材 荆耀栋 刘正春 牛耀彬 夏露 许月凤 李帅 贺鹏 李波 樊翔 朱楚馨
本团队现有人员15人,其中13人获博士学位,在读博士2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11人;晋农新秀3人,出国访问3人。本团队针对山西省土地资源类型复杂、煤矿开采土地损毁严重等特色问题,基于微观尺度上矿区土壤碳库和水分运移、空间大尺度上土壤属性分布与环境因子多尺度关系及地空遥感技术,研究采矿受损土地的复垦与恢复、土地资源监测、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评价与预警等内容,形成了资源环境空间数据集成与多尺度表达、土地资源监测与保护等研究重点。
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近5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共34项,其中主持农业农村部、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级课题5项,山西省省级纵向18项,社会服务方面横向课题11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论文22篇(2区及以上7篇);EI论文12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奖共11项,其中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奖8项,国际会议特等奖1项,山西省委宣传部奖项1项。主编参编国家级教材、专著共6部。
在教学方面,近5年团队成员共为本科生讲授近200门次课程,主要为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土地整治工程的专业课。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讲授土地信息和土地整治、复垦方面的课程近30门次。
3. 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科研团队
团队负责人:程红艳,
团队成员包括:闫双堆、曹燕篆、张海波、罗渊、刘娜
团队现有人员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团队成员有“黄土高原食用菌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食用菌菌糠综合利用分中心主任1人,山西农业大学 “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1人,“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4人,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委员3人,来晋工作优秀博士3人。
在教学方面,团队成员在近5年来,主要承担《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土壤肥料学》、《植物营养诊断》、《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土壤污染与防治》、《统计学SPSS》、《科技论文写作》、《污染生态学》、《土壤肥力学》、《高级植物营养学》、《肥料资源与养分综合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置新技术》、《农业环境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编《土壤学》教材1部。
在科研方面,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土环境污染修复研究。近5年,科研团队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先后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公关基金,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山西省科技创新项目等各类项目14项,到账经费210余万元,发表研究论文39篇,其中SCI论文17篇,一级论文12篇。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8项。编制地方标准1项。科技成果3项《山西典型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机制及修复剂研发》国内领先(第四完成人),《高寒地区反季节香菇高效栽培技术》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四完成人),《香菇工厂化发菌周年出菇技术规程》获第一届山西省标准创新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在社会服务方面,近5年共累计开展社会服务15次,培训相关技术人员300余人,社会服务累计到账经费20余万元。
4.国土资源与环境管理团队
团队负责人:王瑾
团队成员包括:郭永龙、王云平、田晓红、马耘秀、刘慧芳
本团队共6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平均年龄为45岁,4名副教授,2名讲师。团队成员研究背景涉及环境规划、土地信息技术及土地规划与利用等3个方向,对应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及生态治理等内容。
近五年本团队共承担15门本科专业基础课及必修课,6门研究生课程。以第一作者共发表4篇一级论文,以通讯作者发表8篇核心期刊论文,出版1部著作。获山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承担省级课题2项,共4万元;横向项目4项,合同经费140万元,至今到账30多万元,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会议、MPA专业建设交流会议等共18人次,参加国土空间规划培训4人次;培养研究生15名。在农业工程学报、煤炭学报、中国土地科学、地域开发与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灌溉排水学报、农业机械学报、湖北农业科学、江苏农业科学等国内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省水利厅土地利用对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推广项目;与地方土地公司合作完成襄垣县国土三调项目;太谷、榆社县低效用地调查及再开发规划项目、农用地估价、集体建设用地估价;晋中市国土空间规划专题研究;霍州市基本农田划定等多项地方服务项目。
5. 矿区土地复垦及土壤质量提升团队
团队负责人:洪坚平
团队成员包括:郝鲜俊、孟会生、孙大生、张杰
本团队共5人,均获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学术带头人洪坚平教授,博导,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山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山西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山西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团队成员荣获山西省优秀博士论文1人,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1人,来晋工作优秀博士2人,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团队成员主讲农业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植物营养诊断、肥料工艺学、施肥原理与技术、专业外语、科技论文写作、统计软件、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9门本科生课程及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现代土壤学、土壤微生物、土壤化学,肥料加工与生产、专业外语等6门硕博研究生课程,主持1门校级双语课程和1门一流专业课程。
团队针对煤矿开采区域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复垦土壤碳、氮、磷库变化机制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变的科学问题,依托3个长期定位复垦基地,开展土壤氮素累积特征及固氮菌提升土壤氮素作用机制、土壤磷素累积、转运及潜在磷流失风险和土壤碳库演变规律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微生物的筛选与应用研究。近五年,本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山西省重点研发项目、山西省自然基金、山西省留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3项,到账研究经费300多万元,在Geoderma(一区Top)、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二区Top)、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二区)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主编和副主编教材和著作5部,其中《土壤污染与防治》是“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获“第三届全国农(林)类优秀教材”二等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近5年来,团队在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研制及养分推荐方法、有机肥替代项目及土地确权等在交城、离石、左权,和顺,太谷、夏县及运城盐湖区等山西多个县市开展三区服务。
6. 区域环境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段永红;
团队成员包括:徐立帅、崔旭、杨永胜、刘立文
本团队共5名成员,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有4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为在读博士。研究队伍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教师组成,学缘结构良好,研究领域涉及环境地理学、土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专业互补性强。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梯队,具有良好的学术造诣,团队合作能力强。
本团队目前主要围绕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展研究,主要通过污染物监测、高光谱遥感、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多介质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的排放、迁移与转化等环境行为,探讨污染的修复机制,为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本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西省科技重点研发项目、山西省自然基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专项课题、省级教育科学项目、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9项,到账研究经费100多万元;主持和参与横向社会服务项目8项,到账经费20余万元;发表相关领域研究论文数十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为本科生授课20多门,指导本科毕业生百余名;培养硕士生近20名,博士生3名。发起并积极协助学院组织承办“国产遥感软件PIE暑期培训班”;作为专业负责人成功申报地理信息科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
7. 土壤地理与生态科研团队
团队负责人:樊文华;
团队成员包括:王改玲、雷勇、孙则朋、向云、李云霄、吴旭。
本团队共7名教师,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团队研究方向主要以土壤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聚焦学科前沿,研究土壤环境中营养元素、污染物在土-水-气三相界面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及退化土壤修复关键技术、新型设备研发等。
在教学方面,近5年参编教材1部,副主编和参编各1人;指导学生于2019年获批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2021年获得校级课程思政项目1项和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项。
在科研方面,近5年获批科研项目25项,总金额478.7万元,到账经费311.7万元;发表论文34篇(SCI收录5篇,其中三区2篇、四区3篇,1A论文11篇,1B论文5篇,中文核心论文6篇,科技核心论文5篇,其他期刊2篇),实用新型专利1项。
在社会服务方面,近5年承担横向项目4项,总金额83.8万元,到账经费59.85万元;2018年和2019年,立足于服务地方农业生产,分别在中阳县、陵川县、果树所和灵石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培训,共培训330人次,对当地农业生产供给侧调整起到积极作用;2020年12月承办“全省农膜污染防治技术交流活动”会议,山西省农业资源环境站总负责人、全省11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农膜污染防治负责人、废旧农膜加工企业或回收负责人、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等45人参会。
8. 土壤—作物养分循环与调控
团队负责人:李廷亮
团队成员包括:栗丽、黄晓磊、谢钧宇、李丽娜
本团队共成员5名,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4名。团队成员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土壤水分与氮素运移方面研究、土壤—植物有益功能元素吸收利用、土壤化学物质结构与养分有效性方面研究、土壤养分转换的微生物调控方面研究、土壤团聚体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团队成员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责任心强,科研素质高。
在教学方面,近5年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项,山西农业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1项,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批山西省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项,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项,获批国家林草局“十四五”主编教材1部,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
在科研方面,近5年获批科研项目共15项,其中国家青年自然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2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1项,山西省优秀博士来晋工作奖励项目3项,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4篇,1区6篇,2区4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明专利1项;制定山西省地方技术规程6项;获批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奖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在社会服务方面,连续4年在河曲县等地开展马铃薯脱毒种薯及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无公害特色辣椒高产栽培及加工技术、无公害特色辣椒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培训30余次,培训农民和技术员1000人次。
9. 土地利用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郭青霞
团队成员包括:陈水英、王海斌、杜轶、丁一、秦明星
本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包括土地评价、规划管理、土地生态
修复等。在教学方面,2018-2021年团队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主(参)编教材 3 部,培养毕业12名硕士研究生,8名在读研究生,学生获奖6人次。在科研方面,共获批科研项目 3 项,到账经费 5 万元,发表研究论文 19 篇,其中一级论文 11 篇。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4 项,结题1项软科学项目,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在社会服务方面,累计开展社会服务 9 次,社会服务累计到账经费25 万元。
10. 环境材料与农村水土环境治理科研团队
团队负责人:刘奋武
团队成员包括:张健,秦俊梅,毕文龙,倪月,徐韶足,朱凯,侯庆杰,裴广鹏,杨晨
团队现有人员10人,均获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4人,团队成员有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1人,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1人,山西农业大学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人,山西农业大学晋农新秀1人,来晋工作优秀博士7人。本团队围绕我国畜禽粪污污染防治、酸性矿山废水污染防治、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新型环境材料在水及土壤污染控制领域的需求,聚焦学科前沿,服务社会发展,从相关领域机理研究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进行全过程一体化研究。5年来,本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业领域)、山西农业大学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山西省高校创新基金、山西省重大专项重点实验室课题等各级各类项目24项,到账研究经费227多万元;发表相关领域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5篇。研究成果先后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学会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五、研究生教学科研成果
学科所有研究生认真修读理论课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全院营造出了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各类研究生在研期间全部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其中一半以上的同学参与到国家级科研项目。
近3年,研究生获批国家奖学金10人次,主持山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10余项,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学术会议近百场,在《Urban Climate》、《Catena》以及《中国农业科学》等高水平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一百余篇。同时学院研究生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先后完成山西省 100 多个县的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评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基本农田划定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等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和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共计 200 余项次,获得荣誉 30 余项。
六、近三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和主要就业去向
近3年,学院共毕业硕博士研究生179人,其中19年毕业61人(截止当年12月就业率71.2%),20年毕业55人(截止当年12月就业率85.3%),21年毕业63人(截止目前10月就业率79.2%),三年平均就业率能达到93%,硕博士毕业生部分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大部分学生就职于各类政府公务员、行政事业及企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