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至11日,“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暨“黄土高原土壤环境健康与污染修复研讨会”在太原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主办,我院和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山西省黄河实验室、土壤健康山西省实验室联合承办。
会议围绕“全球变化下的土壤环境”“新污染物土壤环境过程”“多过程耦合与土壤健康”“黄土高原土壤退化与健康土壤培育”“矿区和场地绿色修复技术与生态重建”和“AI等新技术赋能土壤健康管理与保护”六个议题展开,旨在聚焦土壤环境前沿,共筑土壤安全防线,共商土壤健康培育与发展大计,积极推动我国土壤环境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会议成功汇聚了260余位参会代表,其中包括30余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分别来自105家单位。会议期间,共计交流18个大会报告、23个主旨报告、69个分会报告及48个研究生报告,共同铸就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会议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专委会委员、山西大学李华教授主持,山西大学郝平副校长和专委会主任、浙江大学何艳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上,举行了专委会顾问专家聘任仪式,聘请骆永明研究员、周东美教授、王玉军研究员三位前主任担任专委会顾问专家。

依次为李华教授、郝平教授、何艳教授
徐明岗院士、骆永明研究员、冯新斌研究员、孙红文教授、程芳琴教授,以及吴龙华、王玉军、滕应、黄占斌、马瑾、童美萍、程谊、罗春玲、师华定、吴祥为、刘杏梅、焦文涛、薛生国共18位国内土壤环境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受邀作大会报告,分享了前沿观点与真知灼见。
徐明岗院士、程芳琴教授等基于对煤矿区复垦土壤健康与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以技术创新助力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保育的可行路径;骆永明研究员、马瑾研究员等围绕土壤环境质量改善与环境基准制定,深入剖析了未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并指出亟需突破的关键方向;冯新斌研究员、孙红文教授等则聚焦甲基汞、有机磷酸酯等新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过程,为精准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徐明岗院士

骆永明研究员 冯新斌研究员
孙红文教授 程芳琴教授
分会场现场气氛热烈,报告内容精彩纷呈,观点新颖独到,与会专家和学者踊跃发言。我院郝鲜俊教授、侯庆杰和毕文龙副教授分别以“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的培肥过程及机制”“中低产田产能提升的绿色解决方案:功能微藻的筛选及作用效果初探”“模拟太阳光下硫铁矿活化过氧化氢降解环丙沙星”为题在分会场报告中进行了学术分享与交流。与会嘉宾从全球视角多层面、多角度深入剖析了气候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探讨了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及前沿技术在土壤保护中的应用前景,跨学科思维的碰撞让大家对土壤健康内涵及其驱动机制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研究生专场中,我院李玉靖、宋逸博、李旭阳、王方正、张鑫等5名研究生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青年学者们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创新思维展现出蓬勃的学术活力,为土壤环境事业注入了新动能和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