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资源环境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追寻院士科研路 践行科学家精神”——师生赴祁阳红壤实验站研习活动,院党委书记贾昊昱、院长刘奋武带队,两个学院共15名师生赴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试验站,学习实验站在红壤改良与生态修复领域的先进科研经验与技术成果,体悟科学家扎根基层、潜心钻研的崇高精神。实验站站长张会民、党支部书记黄晶以及实验站科研工作者为我校师生进行讲解,双方围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话题座谈交流。

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祁阳红壤试验站,师生们在刘更另院士铜像前驻足致敬,在刘院士旧居陈列室里端详历经岁月沉淀的仪器、手稿与老照片,在展览馆中追溯站点从初创到发展壮大的历程,在土壤样品库见证不同时期红壤样本承载的科研记忆。一件件旧物、一段段往事、一片片试验田和一批批科研成果承载着浓厚的科学家精神,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师生。实验站黄晶书记讲述了刘更另院士、徐明岗院士等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深耕科学研究的往事,阐述了实验站在红壤区战胜土壤贫瘠、设施简陋等困难中凝铸而成的“执着奋斗、求实创新、情系三农、服务人民”的祁阳站精神。

走进祁阳实验站的实验基地,在张会民站长等科研工作者的细致引导下,师生们观摩了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耕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等多项标志性长期试验。从实验田的规划建设到实验成果的不断产出,从实验设计的科学逻辑到多年积累的研究数据,从微观层面的指标监测到宏观层面的规律总结,老师们深入了解各类实验基地的研究意义、技术路径与阶段进展,直观感受到祁阳实验站在红壤研究领域扎根实地、持续探索的科研韧劲。

座谈交流环节中,张会民站长致欢迎辞,他回顾了祁阳站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成果,梳理了国家土地酸化现状。他指出,祁阳站精神是数十年实践中孕育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传承。此次研学交流是深化合作的重要契机,期待双方以徐院士为纽带,共同弘扬科学家精神,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领域携手为“三农”事业添砖加瓦。李冬初副站长系统讲解了祁阳红壤实验站在红壤研究领域的历史积淀与当代实践;黄晶书记从战略定位、站史沿革、科研成果等六个维度,结合先辈坚守与当代传承的故事,深入解读“执着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内核,明确了站点重点研究方向;研究员蔡泽江则聚焦红壤酸化综合防治技术,以具体案例与精准数据,揭示了技术创新对提升红壤生产力的关键作用。
贾昊昱在发言中表示,开展此次研学活动是我院学习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年人才艰苦奋斗意识、落实一流学科建设任务的重要举措,实验站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科学家的执着奋斗精神令人动容,以刘更令院士、徐明岗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情系三农、艰苦奋斗的伟大情怀将成为我们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创新的重要内容,科学家精神、祁阳站精神将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养分,学院将进一步坚定立德树人的初心、强农兴农的决心和创建一流的信心。

刘奋武对祁阳红壤实验站的精心安排表达诚挚感谢。他谈到,实地参观旱田、水田等研究成果后,对红壤研究从微观离子影响到宏观生态问题的完整链条有了清晰认知,收获了诸多可借鉴的科研与管理经验。他介绍了资源环境学院的基本情况、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期待以此次考察为起点,推动双方在科研协作与人才培养领域实现高质量互促发展。

程永钢结合山西绿肥产业实践,分享了果园连片种植、蔬菜盐碱地试验、药材种植等领域的推广成果,也坦诚提出了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他表示,将借鉴祁阳站的先进理念,聚焦生产薄弱环节攻关技术瓶颈,同时期待加强南北科研交流,通过经验共享推动产业升级。

我院与会老师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霞、郭鹏老师也结合学习体验交流感悟,特别是将徐明岗院士等科研工作者们身上展现的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初步规划,现场研讨氛围热烈而深入。

此次研学,不仅让双方在农业科研合作上达成更深刻的共识,更让老师们在实地学习中触摸到科学家精神的温度,进一步筑牢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根基。未来,双方将以精神为引、以科研为桥,携手培养更多“三农”领域优秀人才,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共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