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它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将会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充分体现出来。
强烈的问题意识
新起点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正所谓水涨船高。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迫切愿望是填饱肚子;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就有了学习文化等精神方面的要求;人们的素质提高以后,必然产生出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热情,并追求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始终充满新期待。恩格斯曾经预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但是,目标和现实始终存在差距,理想和条件经常发生矛盾。社会问题由此不断产生。现实地说,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机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改良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这些问题客观存在,有目共睹,发展中的问题也只能靠发展来解决。
党的十八大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这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从严治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系列重大决策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际,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出“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治国理政新思路,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鲜明的目标导向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着鲜明的目标导向作用,它规定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途径。
人们有目的地创造历史。这个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近代以来,由于对“社会进步”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不同的“主义”。现代社会中不论哪个政党都有自己的“主义”作为发展导向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强化对“主义”的信念。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带领人民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因为他们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才真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只是经过长期探索并付出高昂的代价以后,才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欲速则不达。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变迁的任务尚未完成。推动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首先要经历一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过程。根据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实际,我们党认为从新中国诞生算起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有鉴于此,我们党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现在前两步目标业已完成,第三步也开局良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这样的目标,将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配置资源力量,统筹协调发展有明确方向,将使党更加自觉自信地领导人民创造历史,将在全中国人民中形成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凝聚起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也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会为后30年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具体地体现出来;也只有实现现代化,才会为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创造前提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导向决定了实现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也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一句话,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既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性质还体现在,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面的战略举措
“问题”与“主义”的交互作用,催生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为中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改革,不仅涉及经济体制,也涉及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这就是“全面”的含义。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此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有机统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是说,要用制度的现代化为“物”的现代化提供保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但是党的建设领域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从严治党。只有从严治党,我们党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常务副主任、教授)
(来自人民网)